THE TAO JOURNAL.

上海疫情见闻录

1.经济系统的崩溃

价格作为市场供需的信息发现机制,能迅速反馈给消费者和生产者,使供需趋于动态均衡。

这次疫情我们最先感受到的也是蔬菜价格的疯狂上涨,30 块钱只能买到一颗大白菜。这搁平时的东北,大白菜都是一麻袋一麻袋地买,不带看价格的。

如果说价格上涨还可以勉强接受,那么上海全面封控后,物流系统的停运,则陷入有求无应的境地,市场开始失灵。

很多人打开各种买菜 App 定点抢菜,局面就像 1 万个人百米跑只有一个冠军,抢菜难度堪比原子能级跃迁。
打开外卖 App,没售罄的还有鲜花,还能配送的是 50 块一碗的葱油拌面。

跑腿订单加个 50 块是基本操作(平时配送费一般是 5 块),即便如此也不一定有骑手会接单。

恐慌开始蔓延,陷入 “囤货导致稀缺,稀缺导致更多的囤货” 螺旋循环困境。

经济系统的运行本就是 1 个 锅盖 10 口锅、哪里起火盖哪里的游戏,如今这个游戏几乎丧失流动性。

无数个小区如同上海经济系统的毛细血管,而这些毛细血管血液的停止流动导致了经济大动脉的僵化。

援助上海抗疫的物资被堵在入城的高速大排长龙,入城的物资无人接手,烂在仓库。

2.谣言四起与心理防线的崩溃

一方面封控期限的不断延长加码,防疫政策的不确定性使得居民对抗疫完全没有形成一致的预期。

平时不做饭靠外卖养活(有的人甚至没有锅,比如一些过着双城生活的员工)的打工人撑不过两天便弹尽粮绝,陷入在小区微信群讨食的境地。

另一方面,传统公共媒体报道的 “物资供应充足” 的新闻与大众在微信群聊、朋友圈信息哀号遍野看到的状况不一致,使得公共报道缺乏公信力。

各种谣言找到了栖息地,而有的也随着局势变化一语成谶。

对生存、防疫措施不确定的焦虑,让每个人都在竭尽全力的囤货,陷入囚徒困境的纳什均衡。

在就地隔离的政策下,有配送骑手被封在仓库靠睡袋抵御春寒,也有人被封在殡仪馆与死神同眠,有菜场阿姨被小区业主驱逐在菜场过夜。

而在外有美元加息,内有整体宏观形势不好(2022 年 3 月制造业与非制造业 PMI 指数均陷入枯荣线下)叠加今年预计有 1000 万左右毕业生产生的就业压力情况下,疫情的冲击使得经济的稳定性雪上加霜。市场已经形成一致性的悲观预期,对个体来说工作更难找了,可支配收入下降了,总的来说就是“更难了”。

在完全封控的情况下,除少数可以远程办公的行业(根据上海市统计局数据 2021 年金融与互联网产业等 GDP 大概占上海的 1/4 -1/3左右 ),封一天就是百亿的损失,而这本可以成为居民收入。

出于对经济损失的顾虑和奥密克戎重症率低的认知下,决策者和群众在 “动态清零” 与 “与病毒共存”两种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博弈与切换。

有着与病毒共存心理的执行者会本着过一天等一天的心态进行抗疫,以至于抗疫的补给措施没有跟进落实,使得抗疫变成消耗战,缺少持久战的准备,久之必败。

3.基层组织的崩溃与居民自治

初期消耗战形式的抗疫,基层组织协调没有跟进,导致中后期最后一公里物流补给跟不上的问题凸显。基层居委会管理、志愿者与居民矛盾四起,冲突事件增加与升级。

到这个阶段,经济系统的崩溃已经不是问题了。

生存才是。

有小区本应免费接收的防疫物资被加价卖到别的区。

有小区冲突升级,居民冲出封控圈到超市抢食。

有小区居民自救发起团购,居委成为透明人。

有小区部分居民作为律师,联合志愿者推翻居委会管理,形成自治,接收并给群众发放抗疫物资。

4.折叠上海

与上海部分区域的崩溃相比,有的区域却是歌舞升平。

有小区居委派 6 个志愿者去保障外国人的物资供应。

有奢侈品销售为客户精心准备的套餐。

有高档小区物业给业主准备的水果蔬菜自由。

有人在全区封控下买卖通行证,自由出入。

有的小区居民收到的防疫物资有肉有菜有大米,有的小区居民只收到两根胡萝卜以及被切一半的包菜。

有人希望自己阳性,如此可以松一口气隔离进方舱衣食无忧。有人则极力避免自己被隔离。

有些母亲则因孩子阳性而骨肉分离。

有外地老人来上海医院就医被赶出来步履蹒跚无处可去只身睡大街。

5.一些不知真假的趣闻

在小区团购买猪肉,收到货打开箱子,分到了一只猪头。

粗心朋友把团购的鸡蛋放在阳台忘拆,结果孵出一窝鸡。

宅男用无人机给女邻居每天送货,爱情来了。

远亲不如近邻,邻居之间以物换物,相濡以沫。

守望相助,家中老人急需药,几盒药从浦西到浦东的奇幻之旅。

有力出力,年轻互联网员工带头组团,帮助大家购物。

团长组团买猪肉,精心统计数据,结果竟忘了自己。

6. 写在最后

我曾以为这是一座最好的城市,原来也是最坏的城市。